0

    西方国家怎么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 - 知乎

    2024.04.12 | admin | 43次围观
    西方国家怎么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 - 知乎

      最著名的还是Michael Goldfield,这个人有两本书曾经在西方主流学界引起过不小的反响,第一本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decline of organized in Labor》。他是第一个系统的尝试用劳工运动和劳工激进组织去解释1930s的美国民主党政治版图翻盘和形成的,并且坚持劳工运动和社会运动对于决策者动议有一个正值的滞后性,这在美国当时学界尤其是东西两岸的大学引起过不小的争论。 另外一本叫《劳工激进组织运动:论新环境下的劳工立法》,这本书也是作为战后,美国学术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阐述理论最为有力,也反响最大的一本书。

      很少有人会看过这两本书,因为前者作为绝大多数研究生教材,不会装入必修课,在study Guide中不会列为推荐购买。意思就是说“嗯,有这么个东西,上网了解下大概就行,实在不行来图书馆借一下,一般都在这落灰呢。” 后者就更惨了,目前亚马逊,Paperback,MMP,或者主流学界的single issues渠道都无法买到这本书了。

      非常出名的有西达斯考契波。还有瑞秋莱文,她犀利更多,她撰写的《国家与社会革命》而引起的学界讨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关于马克思主义最大规模的探讨,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尤其是在论证政治制度和政府形态的议题中,美国学界主要还是反射欧洲一些马克思政客的,比如米利班德或者艾朗怀特的实际政治行为。

      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学界这一块,讨论和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已经非常少了,中国本身在2015年以前也不怎么研究马克思的,中国这方面的主修课通常是叫“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马克思概论与政治经济学”,在纯粹的政治经济哲学范畴,作为主修或者专研方向的非常少,每年的国家级课题和省课题里,在2014年往前,这方面的单立项极少。 2015年以后,全国设立了37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都在大学名校的分院,比如浙大,华中师范,清华等,最后加了两个,一共39个名额,拿到名额的学校一般能拿到2千万到2个亿人民币不等的资金,用于学院基建和探讨项目立项。

      西方国家学术界和大学、研究所里,马克思主义基本处于一个绝迹的情况,主要原因有四点:

      首先,关于国家中心主义和阶级社会分析范式的探讨和研究在欧美其实非常早,要远远早于在中国的实践,比如巴林顿摩尔,弗朗斯派文这些人的理论在19世纪上半叶就在美国学术界被认真的研究和探讨过。

      其次,当前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研讨材料其实并不全,马克思恩格斯一提起来都是说“选集”,因为全集没有再版延续至今,全集在法国Saint博物馆里,一共114卷和2卷补遗,其英文译本一共112卷和2卷补遗,原本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二月革命后,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开创了《国家与革命》 选的是其中的76卷,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立宪会议后删减节选到74卷,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会议后,为了缓和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在社会活动上的针锋相对,保留74卷总数,但是对原文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尤其是具有学术考据意义的手稿,信件,备忘录都剔除、修改、删减了。1934年,谢尔盖基洛夫在行宫中被三枪爆头,斯大林和红军之父托洛茨基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斯大林在放逐托洛茨基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组内务部,第二件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重要理论、书籍、资料从新整理,修改为66卷。 中国拿到的和主要借鉴的就是这66卷,建国后修改为56卷,75宪法后修改为44卷,82宪法后修改为40卷。我们今天中国的大学生,读的马哲毛邓新三,它是个删减版,大概就是1/3原文。

      中共一大的原本议程记录还在美国,这并不代表这些保存的资料在学术和社会范畴会适用,及影响到欧美国家。 比如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准确的说不是“衰落了” 而是从来都没兴起过,不是没研究,而是因为没有钱研究。二战后美国国家政治和社会研究,它在研究对象和成果上的可行性,很大一部分被资金问题所左右,而当时的资金来源,不论来自社会、学界还是大集团,都受到了冷战态势的影响,不管你研究好与坏,苏联要的,我们就不要,苏联对美国也是一样。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尤其是经济观点受到了左右两方的双面夹击,一直到1970年代,现代意义的公司出现了,《就业与货币通论》出现了,短短20年间,地球被新凯恩斯主义裹挟着飞速前进,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在实践主义引领下,倒爷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大学教授,尤其是研究各种生僻主义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